如果选择“群体免疫”来对抗疫情,免疫力低的人活着的几率有多大呢?
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,已然成为一场全球性战役。英国政府近日抛出的“群体免疫”策略惊天动地,引发广泛讨论,被视为“直接向病毒亮白旗”,也有人辩护称“这种做法此前很有效”。

鲍里斯·约翰逊(Boris Johnson)警告称,在应对全球冠状病毒大流行时,我们中将有更多人失去他们所爱之人。约翰逊说,英国现在已经正式从应对大流行的“遏制”阶段转移到“延缓”阶段,该阶段的目的是阻止病毒传播并“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痛苦”。
到底“群体免疫”是什么样的医学概念?它与这场疫情当真“匹配”吗?
群体免疫(英語: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)是指:人或动物群体中的很大比例因接种疫苗而获得免疫力,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。
群体免疫理论表明,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,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。
简单来说:就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对抗病毒,阻止病毒传播。如下图,蓝色代表有抗体但依旧健康的人;红色代表无抗体且有感染的;黄色就是拥有抗体的人,能够将红蓝二色隔离开来,最终目标是都变成有抗体且健康的人。
现在英国提出的“群体免疫”,有这样的理解:不停工不停学,大家保持冷静勤洗手,得了病就7天别出门,轻症熬过去,熬不过去就死。
熬不熬的过,靠的是免疫力,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,不公平的。但某种程度上,又非常符合适者生存、物竞天择的自然生存法则。
当然也不必对“群体免疫”产生误解,因为它已被广泛用于传染病的防控中,有成功的例子,比如耳熟能详的天花。

在天花被消灭之前,它已困扰人类至少3000年,仅在20世纪就夺去3亿人的生命,最后一例已知天花流行病例据报1977年发生在索马里。随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疫苗,世卫组织于1980年宣布消灭天花。在历史上,人们也利用“群体免疫”的原理,通过接种疫苗控制麻疹、牛瘟等疾病的传播。
根据牛津大学发布的报告,“群体免疫”只适用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,对于非传染性疾病则无效。形成“群体免疫”的核心是需要足够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。简单来说:个体免疫是群体免疫的基础。只有个体具备免疫力,才有可能实现群体免疫。
个体免疫指的是:个人对病原体(比如病毒)有了免疫力,产生了针对病毒的抗体和特异性T细胞。这种免疫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,一是被病毒感染后痊愈,二是接种有效的疫苗。
个体免疫与群体免疫原理是不同的:个体免疫是通过对病毒的生物学反应起作用,从而将病毒清除;而群体免疫是通过阻断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起作用,从而让病毒消亡。
无论是个体免疫或是群体免疫,对于病毒都是一种很强的选择压力,这种选择压力将让病毒产生适应性的变化,从而让自己生存下去。病毒为了活命,需要做出改变。如果不改变或者改变的不够,病毒就得消亡。只有那些做出了有效改变的病毒才能继续生存下去。
当然人类无论选择哪种手段对抗病毒,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,而代价小的方案就是可取的方案。面对新冠病毒,如果用群体免疫方法来控制它,大约需要让60%—70%左右的人有针对这个病毒的免疫才行。
新冠肺炎会导致15%左右的重症患者,还有随之而来大约2%的病死率(注:这两个值可能比实际要高,因为有些轻症患者没有被检测到),这就是要付出的代价。
按英国6600万人口,将迎来数以百万的重症患者,还有数以十万计的死亡,这是在病毒未变异增强、人在感染后会产生长时间的保护免疫。否则,人类面对的代价会更高。
病毒没有国界。目前中国的防控措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,但防控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努力。虽然每一个国家都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策略,如果在防控上采取了放弃的姿态,受害的将是整个世界。所幸没有,“群体免疫”也并非英国的目标或战略。
同时每个人应该要意识到:抗击疫情需要依靠国家政府的部署,需要医疗人员与技术的支持。但病毒终究传染的是到个人身体问题上,无论是“个体免疫”或是“群体免疫”,归根结底还是免疫力!
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,如果想生存下来,请重视并好好保护我们的免疫力,别当被淘汰的那个人!